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普知识
白蚁诱杀技术简介
发布时间:2009-07-26 点击数:4032

白蚁是一种生存能力极强的昆虫,经历了地球上亿年剧烈环境变化而延续下来已经很好的证实这一点。人类与白蚁的生存斗争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自从有了化学杀虫剂之后,人类逐渐在与白蚁的角力中占据了上风,而且,由于白蚁生态学上的特点,使得白蚁的繁殖过程中遗传基因传递的速度极慢,蚁王蚁后可以存活几十年,每年从巢穴中分飞出去的长翅成虫都是由同一对蚁王蚁后繁殖的,因此,白蚁的基因筛选速度与人类研发新型杀虫剂的速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掌握正确的灭白蚁技术和施药方法,就可以将白蚁群体消灭掉,不存在抗药性的问题。

然而,对于人类居住环境来说,白蚁是无孔不入的,不但是过去的老式平房无法阻止白蚁的入侵,即使是现代的高楼大厦同样也挡不住白蚁,无法避免的砼和砖石墙体缝隙为白蚁提供了入侵的通道,而一般的杀白蚁药物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束手无策。同时,考虑到要达到长期阻止、驱逐、毒杀白蚁的效果,在杀虫剂的选择上,防治白蚁业更倾向于使用砷化物、氯丹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降解的杀虫剂长时间滞留在环境中,此外,在新建房屋时采取预防措施,现在仍是大量喷洒有机化学杀虫剂形成毒土隔离带的做法占据主流地位。但是,随着国际上POPS公约的履约以及国内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大量化学杀虫剂来防治白蚁的做法越来越多的受到质疑,化学屏障方法的缺陷日渐显著,这是由于白蚁总是在不断地尝试进入建筑物,一个完全有效的屏障必须应用于整个建筑物基础的下方和周围并且达到足够高的浓度以保护白蚁进入建筑物的每一个潜在的可能点。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有试验表明,以0.8%毒死蜱精心处理形成的毒土带一年以后测出的杀虫剂含量极不均匀,最低点仅含有约2ppm的毒死蜱成分,远远不能起到拦截白蚁的作用。此外,统一均匀的屏障还可能在物理上被扰动、削弱或是简单的损耗,例如,有毒物质处理土壤的屏障可能会被扰动或被冲洗掉。即使当应用一个屏障的确是连续和均匀强大的,屏障的强度(杀虫剂浓度)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下降(有毒物质降解)。过去做为防治白蚁工作辅助手段的诱杀法正在逐渐受到重视,随着针对白蚁的高活性杀虫剂的问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诱杀法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诱杀技术可以进一步分为毒饵诱杀和粉剂诱杀两大类。

(一)所谓毒饵诱杀是把灭白蚁活性物质加入饵剂中做成毒饵,白蚁取食后在群体中传播,最终造成群体的死亡。用于毒饵的药剂需具备如下条件:(1)、具有高度的灭白蚁活性;(2)、对人、畜安全及不污染环境;(3)、为白蚁的慢性胃毒剂;(4)、对白蚁无刺激性和驱赶性。

用于白蚁毒饵诱杀系统的杀虫剂有氟铃脲(hexaflumuron)、氟虫胺(Sulflura mid)、除虫脲(Diflubenzuron)、定虫隆(Chlorflurazuron)、伏蚁腙(Hydramethylnon)等。
   
(二)粉剂灭杀是用引诱物质把白蚁诱集于引诱坑(或容器)中,再喷施慢性灭白蚁粉剂,让授粉白蚁在群体中传播,或将白蚁带回室内分离喷施慢性灭白蚁粉剂,再释放受粉白蚁于引诱坑(或容器)中,最终导致整个群体死亡。用于粉剂灭白蚁的药剂需具备如下条件:(1)、具有高度的灭白蚁活性;(2)、对人、畜安全及不污染环境;(3)、为白蚁的慢性胃毒剂;(4)、水溶性低。

目前用于粉剂灭杀的杀虫剂有杀铃脲(Triflumuron)、八硼酸二钠(DOT)和三氧化二砷。

() TRAP-TREAT-RELEASE (诱集—处理—释放,简称TTR)技术
TTR
技术类似诱杀法,其原理是在白蚁危害处设置引诱坑,当有大量白蚁聚集后将白蚁带回室内分离,再用药物进行处理,即用药物氟虫胺(sulfluramid)配方对白蚁进行“包衣”,最后,将粘上药物的白蚁释放回原来引诱坑中。该技术由加拿大多伦多Myles博士.发明。Myles等认为,该技术采用特殊材料对白蚁进行“包衣”,有别于普通粉剂灭杀法。

Copyright 2008- (C) 版权所有:漳州明洁灭鼠除虫有限公司
备案号:闽ICP备09001200号-1
技术支持:云百逸(厦门)软件有限公司